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学校首页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首页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部门概况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williamhill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新闻中心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学习新思想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宣传阐释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文明之光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媒体传播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下载专区 
 
 
文明之光 
 学校首页 
 首页 
 部门概况 
 威廉希尔williamhill 
 新闻中心 
 学习新思想 
 宣传阐释 
 文明之光 
 媒体传播 
 下载专区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文明之光>>正文
公茂虹:民族复兴的文明视野(中)——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
2014-02-12 18:22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把中华文明复兴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明复兴的方向。从当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来看,笔者认为,人类文明具有三方面持续不断的发展趋势。一是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和持续的民族复兴,二是世界现代化的持续发展和变革,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运用。把握这些趋势,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加快中华文明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说明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广泛运用,已成为广泛共识,本文仅在此提及不作论述。现代化是古老文明现代转型和持续的民族复兴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向,这里主要就古老文明现代转型和世界现代化的发展变革提出如下观点。

1.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古老文明主要是指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古希腊、古罗马等,这些是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美国历史学家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中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古希腊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更明确地说,中东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印度的文明中心位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文明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区—这一地区从米诺斯文化时期至中世纪末期,一直在经济和文化上占有明显的优势。应该说明,这里所说的欧洲包括北非。”中国素有把自己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共识。这说明,东西方对古老文明有着大体一致的看法。

最早开始向现代转型并实现复兴的古老文明是古希腊、古罗马。大致来说,古希腊、古罗马的复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文化复兴,即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第二个阶段是经济复兴,即从17世纪一直到现在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个阶段是政治复兴,即自20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欧钢铁联盟的建设及后来的欧盟东扩运动,形成了一个超国家的联合体—欧盟,目前这一进程还在进行之中。美国是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转型和复兴的现代产物。自14世纪以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复兴一直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2.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继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复兴之后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华民族的现代复兴自19世纪中叶开始,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到21世纪末完成,现正在进行深刻的转型和复兴之中。中华民族的复兴主要有以下五个阶段。

一是民族复兴的探索时期,大致是自鸦片战争爆发至辛亥革命结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都曾尝试实现民族的复兴并为之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均未能成功。

二是民族复兴的思想文化觉醒时期,大致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阶段虽然仅10年时间,但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首先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范畴,形成全体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共同思想认知,实现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统一和政治的觉醒。其次是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对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确立了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价值追求。第三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从众多社会思潮中脱颖而出,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现代的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信仰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逐步确立为中华文化新的灵魂。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文明在思想文化方面根本性的变革,为此后的中国政治革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标志着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上开始复兴。

三是民族复兴的政治革命时期,时间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完成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政治任务,建立起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实现民族复兴扫清了政治障碍,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根本上实现了政治复兴。

四是民族复兴从政治革命向全面复兴的过渡和探索时期,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实行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改革开放之后开启的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打下了基础、作了多方面的准备。

五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加速时期。时间是从实行改革开放至21世纪末,表现形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到21世纪末,全面实现现代化。目前,古老中国的现代转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中华文明的复兴带来人类文明的转型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文明呈多元多样化发展,但在多元多样中有主流和主导。当只有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复兴时,人类文明自然而然地进入以西方文明主导的世界体系或格局之中。而当古老的中华文明开始全面复兴并蓬勃发展的时候,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是依然沿着西方文明发展的方向前行,还是沿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方向前行,抑或沿着东西方共同认可的方向前行,成为21世纪人类热议的共同话题。

事实上,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拐点。尽管当今世界各国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当下以西方文明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已不像从前那样得到世界的坚信,以往的世界体系到了不得不做出改变的时候。其实,率先开始变化并作出调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由八国集团(G8)组成的“富国俱乐部”转变为由20国集团(G20)组成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就是一个明证。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适应人类新的文明发展潮流做出的选择,表明发达国家倾向于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携手创造人类新的文明。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就21世纪建立全球体系问题引述亨利?基辛格的话说,“我们所处的是从一个体系到另一个体系的转变时期,这样的转变或将再持续30年,而‘主要的协调机制就是二十国集团’。” 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认为,美国、中国和欧洲是20国集团内部的三个力量中心,德国“支持在二十国集团内部建立美中欧共治”。 在美国,面对从来没有像中国这样强劲崛起的国家,有人提出“中美共治”的设想,甚至有人创造性地提出“中美国”(Chimerica)的概念,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中华文明的复兴所产生的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已显而易见。事实说明,在当今世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复兴产生的强大动力与古老中华文明复兴产生的巨大力量形成的合力,正在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加快,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亨利?基辛格认为,现在的中国如同1947年的美国,正处在下一个国际秩序的风口浪尖上,“中国将加快成为世界领导者的步伐,因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正在瘫痪。中国的作用将不可避免地提升,因为其自身利益让其有义务塑造已经从‘北大西洋’一极转走的国际体系。” 应该说,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还刚刚开始,对人类文明发展造成的强大的影响,还远没有展现出来。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对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等古老文明的现代复兴,以及南美洲古老文明、非洲古老文明等的现代复兴,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人们已经看到,继中华文明复兴之后,这些古老的文明正在迅速觉醒和复兴。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前景。当然,这个转型是长期的、连续的、复杂的,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从这种转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就当下中华文明自身的发展来看,我们对中华文明发展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置身古老文明现代转型和复兴这一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我们应清醒地认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和复兴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充分认识这种转型和复兴进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正确把握和处理中华文明复兴与已经复兴的文明以及后续复兴的文明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推动文明转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实现包容共生与和谐发展,在实现文明转型和民族复兴的同时,更好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的伟大的文明,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觉、自信和胸襟。

4.现代化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形态和基本趋势

现代化是古老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形式,又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形态和基本方向。现代化最早产生于欧洲,最初是以资本主义的方式进行的,资本主义否定了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把世界拉进了“现代”。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中指出,“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无疑,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然而,面对惊涛拍岸和浩浩荡荡的现代化潮流,许多人感到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西方国家已经走了过来,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惨痛教训;从新中国成立算起,中国现代化也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普遍接受了现代化概念,而且自觉不自觉地投身于现代化建设实践。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人们对现代化的认知有着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

但还要看到,人们对现代化的认识还有模糊不清的一面。特别是在一些人的意识中还存在着对现代化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认识。具体表现有:有的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搞现代化建设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有的人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应直接套用或照搬西方一些国家现成的模式或做法,譬如西方的民主制度、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等;有的人主张接受西方的“普世价值”;有的人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解释中国的现代化;有的人把现代化简单理解为“钢铁文明”、“机械文明”等等。人们也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左”的与右的争论时隐时现,并没有中断,有时甚至对现代化建设的大局造成不良的影响。上述错误认识及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现代化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断。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站在中华文明复兴的立场和实践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认识现代化、认识世界现代化、认识中国现代化,着眼于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建立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而又放眼世界现代化全局的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体系。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能够消除人们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疑惑及错误认识,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凝聚力和自觉性,引领人们自觉顺应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自主地沿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事实上,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等等,都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实质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目前人们多是从现实政治发展的角度或从政治学的角度加以认识和理解,还没有基于中国的独特国情、独特历史、独特现实,以这些内容为核心,构建全面系统科学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应该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总结以往成功经验、构建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已经有了相当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客观需要十分迫切。这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更高层次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具有自身鲜明的历史性特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符合中国实际的强有力的现代化理论支撑。人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直是实践探索走在前面,相关的理论建设明显滞后,理论的欠缺使得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终在借鉴西方已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艰难地探索前行,所以,改革开放和探索创新,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显著的特点。不改革开放、不探索创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出路,就会停滞。边学习、边实践、边创新,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直观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遇到的挑战和困难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曾有的经历,西方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价值远不如前一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现代化建设更要自觉地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则,盲目地、机械地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很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思潮,实际上就是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表现。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现代化建设更高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形成中国现代化理论体系,更加理性地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

5.世界现代化在开放发展中不断变革创新

人类文明始终是在开放发展中不断进步,作为当代人类文明主要形态的世界现代化同样呈现出开放式发展的显著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是不断摆脱前现代化社会即农业社会的束缚,向着工业化、城市化不断演进的过程,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又向着信息化、知识化等新的社会阶段即西方称作的后现代化社会发展,目前这一过程仍在继续演进。尽管西方有人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现代化基础上提出后现代化或把信息化称作第二次现代化等等,但现代化一直是一种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转的发展,是传统价值不断接受时代新的价值实现价值再创造的发展。这种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还在继续深化。

从地域上看,现代化不受国别或洲际局限,在世界各个地方发展。理查德?罗宾斯说:“在过去的400-600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或生活方式,它的主导性信念就是‘贸易与消费是人类福祉的最终来源’;这种文化在欧洲开花,在美国结果,并逐渐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创造了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所说的‘世界体系’。”

从社会形态来看,现代化不受社会性质的局限。恰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孕育出了异质的思想和力量,产生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催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世界现代化诞生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外的另一种形态,即社会主义现代化。

现代化的开放发展既表现在自身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不断发展变化,还表现在不同社会形态的现代化呈相互学习借鉴的态势。从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来看,经历了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当今的全球资本主义等多个阶段的多种形态。美国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自觉吸收借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某些优势和特长,从而实现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30年代罗斯福的新政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益成分,从实践方面开启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先河。中国的现代化既吸收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有益成分,又吸收了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的合理因素,形成了既吸收世界现代化之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模式,等等。这些都说明,世界现代化呈多样化的开放的发展状态,没有哪种或哪个国家的现代化模式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哪国的现代化模式具有普世意义。相反,只有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取得成功。

6.经济全球化推动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而不是走向“普世文明”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人们担心,不同的文明是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走向趋同,西方文明会不会被推向全世界,成为“普世文明”?

宣扬普世文明,是西方特别是美国一贯的立场。“普世文明”是指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美国自建国以来笃信自己的理想具有普世价值,声称自己有义务传播这些理想。这一信念常常成为美国的驱动力。”“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世性”。2009年11月奥巴马就任总统后首次访华,在上海复旦大学演讲时说:“美国的文化是由指导我们民主制度的那些建国文献所决定的,这些文献描绘了人类的朴素愿望和核心原则”。西方特别是美国对普世文明、普世价值的宣传,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忧,认为全球化即西方化,更有甚者认为,全球化即美国化。美国在一些国家强力推行的美国式民主制度,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这种担忧。在中国,一些人对西方文明的崇拜并没有完全消除,有的人还没有认识清楚“普世文明”的真正本质。1988年的电视纪录片《河殇—中华文化反思录》认为,资本主义文明即蓝色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新方向。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观点受到批判。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低潮中奋力崛起,表现出比资本主义明显的发展优势,西方文明的影响力开始衰弱,尽管如此,有的人至今仍对西方文明“情有独钟”,主张中国实行西方民主制度的思潮就是这一倾向的反映。

事实上,随着中华文明的复兴以及其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发展,把西方文明当作“普世文明”已经受到包括一些西方人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质疑。在西方,美国著名政治理论家亨廷顿认为,“西方文明,独一无二,但非普世文明”。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专门对现代化与西方普世文明进行了说明,指出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普世主义是西方对付非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西方化确实几乎是不可能的,……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这种认识更加客观理性,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际。理查德?罗宾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面临的一系列复杂难题,指出资本主义文化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全球泛滥,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恶化、疾病肆虐、贫富悬殊、饥荒频发、种族和宗教冲突、社会动荡等问题。他认为,“这种世界体系的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世界最终出现富裕与贫穷国家之分,或富有的核心、发达、工业化地区与依赖性的边缘、不发达、非工业化地区之分,因此这种体系并非唯一可行的世界体系。” 伊曼努尔?沃勒斯坦是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和倡导者,他认为,“我相信世界体系处于结构性危机之中,它正在向一个不同的世界体系转型。我相信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当混乱,其最终结局极不确定。我不相信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但我相信进步是可能的。我希望我能够有所作为,使这种转型最终导致确立一个更好的世界体系,而不是一个更坏的世界体系。” 这些都明确地表达了对西方文明的失望。由于资本主义文明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其自身存在的繁荣与萧条周期、财富两极分化等固有的根本性矛盾,西方形成了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劲思潮和力量。在东方,推崇儒家思想、深谙中华文化的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论及如何处理美国与中国的发展关系时说:“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理念具有普世价值,比如个体至上的理念、无拘无束的言论自由。其实并非如此,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 “中华文明是古老的文明,不会因为外在压力或制裁而轻易变革,只有当他们的领导人、思想家和知识分子都相信采用其它社会的一些属性与特色对中国有利时,变革才会到来。” 并指出,外部大国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重塑中国。世界向着多样化的文明发展,文明的多样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形态,这种文明观反对西方的普世文明、普世价值,反对文明的冲突,主张不同文明独立自主发展、和谐发展。这种文明观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者单位: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打印    收藏
上一条:公茂虹:民族复兴的文明视野(下)——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未来
下一条:公茂虹:民族复兴的文明视野(上)——深化对文明及文明建设的基本认识
关闭窗口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版权所有© 威廉希尔·WilliamHill(足球)官方网站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本网站共访问: 威廉希尔足球官网
Baidu
sogou